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2013的文章

別逼孩子一直讀書 洪蘭

朋友的孩子寫了封信給我:「阿姨,拜託你跟我媽說,我知道我已經國三了,我知道馬上要基測了,也知道考不上的後果,但有時我就是讀不下書。只要發呆一下,我媽就碎碎唸。我告訴她,我不是機器,我沒有辦法一直不停的讀書,她說:不念書就去睡覺。她不了解,很煩時睡不著、很累又睡不著是很痛苦的事,阿姨我快瘋掉了! P.S. 不要用  e-mail  回信,我媽每天檢查我的信箱。」

潭陽,真的很不一樣 校長 鮑瑤鋒

   學期邁入了一半,祝福所有的家長 - 平安、喜樂、如意。

如何放手?幫孩子獨立的四堂父母學 文/林玉珮

孩子從兒童到成年,獨立沒有辦法在一夕之間發生。  想要讓孩子即早成為獨立、成熟的個體,  父母必須捨得「放手」、學會把孩子「推出去」。   當追求自我、參與抗議、打破威權的嬰兒潮世代為人父母時,上一個世紀的家庭教育和親子關係也從權威管教走向民主對話。 

偵探類讀物是思考力的最佳訓練文本 文 周彥彤

今年八月,台北市宣布基北區特色招生只考「閱讀理解素養」、「數學素養」,考題仿PISA(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,國際學生評量計畫)。 PISA一下子成為十二年國教關鍵字。而過去幾年在國際評量中看到台灣學生最欠缺的不是知識量,而是思考力。

在變動中 家長要當孩子穩定的力量 聯合報╱社論

面對明年就要上路的十二年國教,政策細節至今尚未敲定;是不是要緩辦,或者分階段進行,江揆仍在最後考量;家長的焦慮,可想而知。未來新制上路後的三到五年間,在缺乏完整方案之下,將不免仍是「邊走邊整隊」的紛擾狀態。

好父母的兩個條件 文/王浩威

最近朋友提出的幾個問題,讓我有很多聯想。第一個問題:為什麼過去的父母普遍對子女體罰,卻很少聽到打死自己的小孩;現在的父母絕大多數知道不當的體罰會造成童年創傷,卻經常在媒體看到又一個小孩被凌虐致死? 第二個問題:雖然市面上有很多父母自己寫的教養經驗,包括如何教出傑出的小孩,或如何和青少年少女開明相處,站在讀者的立場都是需要以保留態度來閱讀的,因為有太多沒說的負面現象。

每個打擊,都有它的意義 嚴長壽

不祈求一帆風順,萬事如意,我只祈求當每個問題發生時,有繼續面對問題的勇氣與毅力,支撐下去。 人生路上,挫折常常會沒有預警地從四面八方襲來。可能是無法抗拒的天災地變;可能是難以預料的生老病死;可能是努力工作,卻懷才不遇;可能是全心付出,卻換來情人變心的回報;可能是用功苦讀,卻進不了理想的學校;可能是辛苦創業,卻落得血本無歸的下場。

孩子愛玩電玩,怎麼辦? 文 黃明秀

「台北暗殺星」奪得世界電玩大賽「英雄聯盟」總冠軍,一夕成名,讓更多年輕人理直氣壯的說:「玩電動也可以為國爭光!」卻也讓不少家長開始擔憂:「怎麼辦?我的孩子整天在電腦前玩電玩!」

你是「計程車父母」嗎? 李偉文

學校開學了,孩子面對新的課程與學習階段,家長不免又開始焦慮,不知該如何安排課後補習與才藝學習,才能讓孩子有競爭力? 雖然台灣的政治人物常會說:「我們又不是被嚇大的!」可是每個父母親只要聽到商人恐嚇:「孩子不能輸在起跑點上。」馬上嚇得乖乖就範,把孩子送去五花八門的語言或才藝或潛能創意的補習班。於是父母親的功能變成「計程車司機」,每天穿梭在大街小巷接送孩子,在不同的上課地點間奔波著。

你是個會頂嘴的大人嗎? 洪蘭

五月號的《親子天下》做了份網路問卷調查,發現台灣孩子最令父母抓狂的幾個項目。很有趣的是,這些項目幾乎都是父母本身種下的因,例如:父母最氣孩子頂嘴,但父母若是不縱容,孩子敢嗎?孩子對父母沒有敬,所以才敢頂嘴。其實,孩子很天真,沒有什麼心機,他要什麼、不要什麼,幾乎全擺在臉上,細心的父母一看就曉得怎麼處理孩子不會反彈。教養孩子不要硬碰硬,柔性的效果最好。

有禮行遍天下 文/方芳蘭 臺北市潭美國小校長

偶然在網路上看到一篇文章,標題是「沒禮貌比沒專業更糟」,心中頗有感觸。多年來,在工作的場域中,不難遇見許多自詡專業而不懂禮貌,以及許多禮不直卻氣壯的人們,也在會議、演講中,看到不少無視於他人感受發言無理的人們,這些行為或許被許多人視為無傷大雅,但是在無形中,別人已打了印象分數,在不可知的未來中,這些印象可能扮演關鍵角色,改變人的一生。  

考不出思考的考卷 洪蘭

有位教授在報上投書:「請給國中生活路」,他說如果給國中的數學老師寫國文考卷、英語老師寫數學考卷、 國文 老師寫英語考卷,他們也考不好,因為我們考了太多不需要學的東西。我看了心有戚戚焉。李遠哲剛回國時,看到大學聯考的化學考卷也說:如果他來考,也考不上。

老一輩的分享哲學 洪蘭

一位鄰居來謝謝我推薦她看《親子天下》,因為她在上一期的主題「分享」上找到了支持她教養的理論。原來她有一雙兒女,年齡相近,常為玩具而爭吵,她婆婆就說:「為什麼不多買一個?一人一個就不會吵了,家裡又不是沒有錢!」她一直覺得分享很重要,不應該圖耳朵清淨而縱容孩子,現在她知道她的堅持是對的。但是在離去前,她問我:「為什麼以前的孩子不需要教就自然會分享,而現在的孩子教了也不會?」這問題讓我開始思索。

錯誤的處罰會毀了學生 洪蘭

獎懲是個有效的行為塑造方式,當獎懲得當時,將士用命;不當時,眾叛親離。諸葛亮能輔佐劉備三分天下,就是他能堅持「賞不遺遠,罰不阿近,爵不可以無功取,刑不可以貴勢免。」但是獎罰的拿捏很難,因為每個人的個性不同,對甲合適的,對乙未必,如何使它表面上看起來公平,實質上又能兼顧到個別差異,真是個難題。最近有家長問:老師用罰抄課文方式來懲罰,合適嗎?

面對九七課綱教師應有的課程與教學新視野 文 謝素月 臺北市文林國小校長

九七課程綱要微調已經於 100 年 8 月 1 日開始進行,教師處在時代變遷及課程綱要一變再變的歷史脈絡中,如何因應改變所帶來的不適應及教學困境?面對著國家未來的棟樑,如何思考以國家課程綱要內容為主軸,設計順應時代、承先啟後、創意多元的課程?又如何進行活潑生動、適性彈性、引發學習興趣的教學活動?一位優秀的老師如果沒有一套「優質的課程哲學思維」,終將會疲於奔命,無法跟上教育改革的腳步。  

別逼孩子學孔融 洪蘭

《親子天下》最近做了一個有趣的調查,孩子的頭號「民怨」是什麼?結果答案是「不公平」:明明是我的,為什麼要讓給弟妹?

推動教育改革 「鬆綁」不如「重綁」 施振榮

對於推動台灣的教育改革,為人才培育找到新的機制與辦法,過去大家一直是由「鬆綁」的角度切入,希望藉此讓僵化的制度能有所改善,不過「鬆綁」還是在原有的模式與架構下推動改革,我認為反而是要透過「重綁」思維,才是面對未來不同的客觀環境下更為有效的辦法。

給孩子一個溫暖的家 洪蘭

報載一個家暴的父親,夜夜喝酒就打罵妻兒,並在房間門口磨刀,使他們生活在恐懼中。後來兒子忍受不住了,鼓勵媽媽帶著妹妹逃走。試想:一個未成年的孩子,若非不得已,怎麼會鼓勵母親出走?母親走了,家就沒有人照顧了,哪個孩子不希望媽媽長久在身邊?但是孩子說:「總比在家中被爸爸打好」。孩子的懂事與犧牲,看了令人心酸。 中國人一般都是勸合不勸離,只有在三種情況之下,堅決勸離:一是毒,二是賭,三是家暴。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一個溫暖的家,它不是會說話的機器人,會自動轉彎的汽車,或任何昂貴的物質享受,它是夫妻恩愛,全家和樂,給孩子一個可以安全作自己的地方。

閩南語新詩分享

閩南語童詩創作

先有紀律才有創意 李偉文

去年底寫的〈從慣寶寶到小皇帝〉這篇文章(見一 ○ 一年十二月號《親子天下》),引起了不少共鳴與迴響,當然,其中也一定包含了許多的誤解。 前一陣子,接到一封朋友寄來的信件提醒。他的孩子在公立幼兒園讀中班,發現遊戲時間孩子在遊戲區玩時,老師居然規定小朋友玩具該怎麼玩,遊戲過山洞也必須遵守從哪裡進哪裡出。

蔣偉寧:十二年國教培養多元能力 中廣新聞/陳映竹

十二年國教堪稱是我國最大的教改工程之一,教育部長蔣偉寧接受中廣流行網「蘭萱時間」專訪時表示,台灣人才培育過去靠的是「考試」,無法發展多元能力,因應國際高度競爭。未來在教學將全面改變,激發學生學習興趣,培養多元能力。

12年國教/甩舊思維 才有iPhone創意 【聯合報╱陳文明/科技業主管(台中市)】

家有一個國二的女兒,所以我是十二年國教白老鼠的家長。十二年國教明年上路,卻仍有許多配套方案仍在討論中,不免有些許焦慮;但讀完昨天聯合報蔣偉寧部長專訪與個人生涯體驗,仍是支持十二年國教政策。

我的google個人網誌正式啟用

圖片
以往個人網誌都是屬於學生時代的,再來就是公務用的網誌,現在這是屬於我個人的網誌,即將開幕,敬請期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