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對九七課綱教師應有的課程與教學新視野 文 謝素月 臺北市文林國小校長


九七課程綱要微調已經於10081日開始進行,教師處在時代變遷及課程綱要一變再變的歷史脈絡中,如何因應改變所帶來的不適應及教學困境?面對著國家未來的棟樑,如何思考以國家課程綱要內容為主軸,設計順應時代、承先啟後、創意多元的課程?又如何進行活潑生動、適性彈性、引發學習興趣的教學活動?一位優秀的老師如果沒有一套「優質的課程哲學思維」,終將會疲於奔命,無法跟上教育改革的腳步。 
綜觀教育現場的困境,並衡酌教師課程與教學的哲學思維與實踐能力,觀察目前教育生態複雜繁瑣,有許多挑戰是教師要積極面對的,筆者提出以下的策略與做法,提供教師建立應有的課程教學能力,以便從容配合教育改革的腳步向前邁進。敘述如下: 依據Habermas1971)所述:課程是因人類的三種興趣而概念化的,即是:技術的興趣、實際的興趣、實踐的興趣。 一、依據「技術的興趣」觀點而言,課程是產品(product):強調控制學生的學習或操作學習環境,使學習的結果(產物)達成原始的意圖或理想,課程的內容或學習的經驗必須是一組規則或程序,或不被質疑的真理,知識被視為「商品」(commodity)是達成目的的手段。堅持技術觀點的教師,會將學生當成工廠材料,認為教師的工作就是透過工廠模式,把學生複製成一模一樣的「產品」。傳統的教師大部分都抱持這種課程觀,以為課本就是課程的全部,因此固守在傳統的教科書中,在教學或出考題的時候,常常會複製書商或參考書中的題目,無法突破,更無法創新。 二、依據「實際的興趣」,觀點,課程是實際(practical):強調課程屬於人交互作用的範疇,關心師生之間的交互作用。實際的課程是一種過程,師生在此過程中交互作用,以獲取關於世界的意義,其目的不僅在增加學生知識,更在促進正確的行動。實際的興趣不是理解「我能做什麼」,而是「我應該做什麼」,即在特定的環境中採取正確的行動(即實際的行動)。身為教師如果可以重視「師生之間的交互作用」,考慮每一位學生的特殊需求,重視學生的主體性,必將能夠發揮教師的專業,達成教育的最佳目的! 三、依據「實踐的興趣」,觀點,課程是實踐(praxis):解放的興趣是在追求人的解放,並能從事自主的、有責任的行動,這種行動是源於人類社會中真實的、批判的洞察。實際工作者經由慎思和判斷採取行動,在行動和交互作用中改變,這種行動就變成一種實踐。在實際的層次上,師生要共同參與行動,以改變限制自由的學習環境,因此解放的課程是自我反省和行動間相互關係的辨證。在教育現場中,能夠做到這樣境界的教師,基本上它就是一位優質的好老師,他會超越教師與學生之間的「權威關係」,採取尊重學生主體,解放僵固的課程思維途徑,提供學生安全的學習環境:關注學生心靈感受、不歧視學生、不謾罵學生、鼓勵學生的自主學習,加強親師之間的互動,讓學生能在安全的環境下發揮創意,盡情揮灑!
       
 基此,教師在面對未來的課程與教學挑戰時,必須理解「課程的技術、實際、實踐等三種旨趣」,從「課程技術的操作,轉成課程實際的運作,最後再轉化為課程實踐的理想與行動」,唯有如此,才能在瞬息萬變的時代巨輪中,克服教育現場的困難,落實與實踐多元化、適性化、現代化的課程與教學,做好一位「思想及行動不落後的優質好老師」,讓自己朝向更理想的教育目標邁進!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有禮行遍天下 文/方芳蘭 臺北市潭美國小校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