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2月, 2014的文章

洪蘭談教養:加分取代減分 聯合晚報╱記者游婉琪

  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說,台灣教育習慣用「扣分」,來處罰學生該答對的題目卻沒答對;歐美國家則習慣用「得分」,獎勵學生找到正確的答案,所以培養出來的學生,出社會後面對困難的態度大不同。她引用英國俗諺:「師長的態度決定了孩子的一生」,提醒家長沒有「教不會」的孩子,只有「不會教」的大人。

常保快樂的十個方法 文/Siri Carpenter 節譯/陳靜妍

傅瑞德 ‧ 布恩博士是芝加哥羅耀拉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,過去二十年來,他致力於研究「刻意的享樂」:我們用來加強或延長正面感受的思維或行為。他發現,這樣的行為不僅加強我們的幸福感,更會改善健康狀況。相關研究顯示,抱持正面思維的人不但生病機率較低,從病痛中復原的時間較快,也較長壽 ── 平均多活七年半。

快樂幸福的秘訣----惜福感恩 校長 鮑瑤鋒

擔任校長以來,我最大的期盼,就是讓每位同學每天一早睜開眼都很期待來學校上學。會期待來學校上學,表示同學們來潭陽的生活是快樂的、幸福的,而這個快樂、幸福的感覺要如何而來呢?或許每天在學校當中,與同學朋友玩在一起,有可能讓人感覺到很快樂;在課業及各種學習活動有優秀的表現,獲得老師、同學讚許,充滿成就感,也可能使人感到快樂,但這些「快樂的原因」都是出自於外在的因素,倘若快樂都得藉由這些外在的事物獲得,那麼一旦在學校生活中失去了這些因素——畢竟我們無法時時刻刻都能和同學玩在一起,也無法總是在學習活動中有所成就——就無法感到快樂了嗎?

改變創新 從心開始---期末分享 /鮑瑤鋒

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將於民國 103 年啟動,因應 21 世紀教育的變革,老師是最具影響力的人;因為「有優質的老師,才有優質的學生」。 ◆ 發現優點發展優點 ◆

自律基本功 從哪裡開始? 文 張則凡

美國賓州大學講座教授塞利格曼( Martin Seligman )與他的同事達克沃斯( Angela Duckworth ),在一項針對八年級學生的研究中,證實了「自律」比「智商」更能預測學業成績。他們發現,這些自律的孩子一回到家,就投入許多時間在學業上,而非打開電視,滿足眼前的欲望。

行善不辭涓滴,而且就在當下

台東菜販陳樹菊與多名國際富豪一齊登上了亞太慈善英雄榜。她守著 五坪 大的菜攤近五十年,手上進出是五元、十元的蠅頭小利,三餐吃的是醬油拌飯,便當已是難得的奢侈;就是這樣刻苦積攢出她的個人慈善功業,多少不曾謀面的學子、貧困家庭因她而生命改變。

沒有麥克風的教室 文 柯華葳

走進日本濱之鄉小學,全校學生面帶微笑,以ㄇ字型站在體育館前端,老師站在每班學生旁,一起等待來賓。今天在濱之鄉有全校的觀課,每一班都開放,任由各地來的老師走進教室觀課。翻譯老師說,學生等一下要唱校歌來歡迎大家。體育館裡有許多成人,至於小學生,約五百人,安靜程度超過我的想像。

校務規畫須創新思維 國語日報社論

日前,臺灣大學舉行開學典禮,由於這是新任校長上任後第一次的校內大型活動,因此學校特別關注,還刻意在典禮開始前叮嚀學生,現場有許多媒體,要學生承諾不打瞌睡或玩手機。只不過這樣的勸說,約束力有限,還是有許多學生「夢周公」,或猛滑手機,變成低頭族。  

活化教學與深化學習 文 吳清山 國前署署長

教育係施教者與受教者互動的過程,透過此一過程,受教者之潛能得以開展,而施教者之知能亦得以持續精進。因此,「教與學」乃是教育活動中最重要的元素。沒有「教與學」的教育活動是空的,「教與學」在教育過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。

消失的稱謂 文/ 陳智蕾 臺北市五常國小教務主任

到某國中參加一場教學成果發表會,結束後用餐,承辦學校貼心地安排學生幫忙收拾會場,其中一個學生向著用餐的老師們走過來,他的任務是幫老師們處理餐盒,「吃飽了嗎?」學生 向一位 老師開口,隨即收走用後的餐盒。一個接一個,同樣的問句,沒有稱謂,語氣聽來也不客氣,我從遠處聽著,直到自己也被這句話驚嚇而回神,正思忖如何告訴這個學生以更有禮貌的語言表現出助人的行為,他已轉向下一個老師,繼續用相同的語氣問:「吃飽了嗎?」    

教育有愛,一起成功 文李金燕

親師生共同努力經營,校園和諧溫馨,學生活潑、創意、有紀律,教職員極富教育熱忱,家長會和志工團熱情洋溢,學校充滿朝氣與活力。這般的校園風貌,同在一起的愉悅氛圍,適能開啟成就彼此的門扉 !

「滑世代」的希望與難題 文 何琦瑜

六月《親子天下》的封面故事,談的是「滑世代」的學習。這一代的孩子,用手機、平板電腦和手指,「滑」進一個我們不曾領略過的「美麗新世界」。那個虛擬世界裡,有超越實體學校和書本、聲光影音俱備的知識,同時也充斥著虛假的垃圾和謊言;可以超越國界與地理的限制,快速連結更多親密的好朋友;卻也輕易的就撞見霸凌與詐騙。希望與罪惡並存,益處與難題一樣的多。

我相信我做得到! 文╱賓靜蓀

台北饒河夜市,一位流浪漢在翻找垃圾桶。 一位路過的媽媽對身旁念國小的兒子說:「你看,要認真念書,不然就會變成那樣。」 另一位工程師爸爸則對三歲多的兒子說:「世界上有很多這樣過得不好的人,你長大有能力以後,要去幫助這樣的人。」 你,會如何反應?

提供專長學生多元升學進路 /鮑瑤鋒

適性教育為十二年國教重要理念之一,而落實適性教育的具體作法,就是讓每個學生能依其能力、興趣和性向,找到自己的學習優勢,展現出自己的專長。  學生會讀書、考高分,不能算是一種專長,它只是一種智力或努力的結果;學生能演奏樂器、擅長打球、會做手工,才是一種專長,它是一種能力的表現,而不是知識的背誦。  

好老師消失中 文╱彭明輝

   十二年國教的政策目標一廂情願而很難落實,另一方面教育界卻有著一個日漸惡化的問題:教師平均年齡逐漸老化、新血更替的管道逐漸窄化,教師的平均專業能力將逐年惡化,而二十年內全國將有嚴重的教師不足現象。這個問題遠比十二年國教更值得教育部和全國關切,卻一直沒有獲得各界應有的重視。

從9年一貫看12年國教 宋慶瑋 桃園縣文昌國中校長

對高中職、國中、國小 3 百萬學生與 20  萬 老師來說, 12 年國教,這是一起參與的大實驗。 因此, 12 年國教明年上路前,應先檢討 9 年一貫課程。教育改革不可怕,可怕的是以前信誓旦旦的 9 年一貫合科教學,推動大有問題,教學現場的老師是否有足夠能力教,必須打問號!

12年國教上路 二大難題衝擊教師 中央廣播電台/江昭倫

影響台灣未來教育發展的12年國民基本教育2年後就要上路,因應這個大變革,教育部祭出多項配套措施。但面對學生多元背景與差異化,老師心態、課程與教學方式是否能配合調整,都將是老師們未來必須面臨的二大艱鉅挑戰!

溝通,你的名字叫:說話! 文/鄧美珠 臺北市劍潭國小校長

我們都知道教師的效能來自教學專業與教育愛心,但我們同時也發現,許多教學現場的老師,常常因為未能透過良好的溝通與他人互動,即使具備再精良的教學專業,具有再豐富的教育愛心,也無法獲得家長的肯定、學生的認同、同儕的合作。  

《做自己與別人生命中的天使》擁抱天空下的星子 文 / 嚴長壽

生命中隨時都有讓人感動掉淚的事,他們像是上天一不小心失手墜下的星子。  有時我會覺得為什麼不多做一點?多付出一點? 也許你伸出一隻手,也許只是輕輕一扶,重新讓他們站上天空,這根本不是了不起的事,但你卻得到了整片星空。 1.一封來自母親的信

曙光再現 校長 鮑瑤鋒

每天迎接著潭陽孩子快樂的上學,是每日晨課最期待的一件事之一,孩子們進校門前一聲「校長早」更是校長工作能量的加持!

回顧與展望 新年新希望 校長 鮑瑤鋒

       冬至過,年的腳步近了,送走龍年迎接蛇年,一切又是新的開始。新的一年總帶給人們無窮的希望,檢討過去、策勵將來,為自己訂立努力的目標,許下美麗的願景,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一年比一年更好!